关于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探讨

描述

近几年,有关于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的话题一直热议不断,大众也在好奇智慧的车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走进现实,中国智能网联行业究竟发展如何?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话启明信息,从行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几个角度,试图揭开这个疑问背后的神秘面纱。

第一,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从最开始的乱象丛生,历经大浪淘沙,然后逐渐趋于平稳,就像一条抛物线一样,当达到制高点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市场发展情况,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启明信息成立于2000年,2008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其前身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电子计算处和长春一汽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最初主要为了统筹集团自身与汽车行业数字化,而后由于新型汽车发展,向智能网联方向布局。

早于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并且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行业学会联合整车企业、科研院所、软硬件厂商等多家单位成立行业联盟,通过协同创新和技术共享,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完善相关的标准法规体系,搭建共性技术平台,促进形成示范试点工程,推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环境,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启明信息来说,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看到大批企业纷纷涌入市场,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尤其遇到疫情挑战后,行业开始洗牌,最终留下来的大多都是行业中更有底蕴的企业。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纷纷提出行业发展新路径,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网联汽车,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行业标准,推动技术革新。

第二,从技术创新角度看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为行业提供良好基础,从空间上来说,由于技术近几年演变和发展越来越快,从云端到边缘计算,再到车联或者APP,是一个非常大的环节,横向从车辆的研发、规划到测试、运行则是立体复杂的体系。从增长的前景和速度来看,启明信息仍将智能网联作为公司核心板块之一,抓住产业发展主干线,以云为核心,布局智能网联平台,比如自动驾驶云平台、电子检测和软件检测云平台、SoC云平台等,利用这些平台较为全面、充分的支撑未来汽车信息化相关发展。与此同时,“启明星云”新概念的提出,解决方案的组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被集成在一起,让云平台的发展拥有切实的技术支撑。其次,启明信息也在尝试破解一些核心、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比如IOT,它负责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在设备端连接云平台,经过研究和试验,其数据的存储量、平稳管理能力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再者,则是前沿创新线,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区,封闭道路里程4公里,公共测试道路18公里,具有6大类99个测试场景,通过行驶场地和驾驶情景的组合可以扩展到300余个场景,智慧交通设施共有4大类100余个,实现了高精地图和5G信号的全覆盖。由于地理位置因素,示范区可提供自动驾驶在冰雪极端情况下测试。2021年1月,全球首次无人驾驶汽车冰雪挑战赛以硬核实力助推产业发展,在大路、小路、桥梁、积雪等多种极端环境下,来自全国各地的42支队伍参赛,在线访问量高达1000万。启明信息表示:自动驾驶汽车通过极端环境测试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汽车提升安全性具有推动作用,举办赛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借此提供真实测试的评价体系和参数,以供消费者和研究人员参考。目前,启明信息也正在牵头制定新的行业标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在特殊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功能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推动自动驾驶行业向前发展。

再回归到智能网联汽车本身,其实一直以来,究竟要通过哪些技术推出怎样的智能汽车,一直没有完全的标准,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业共识,比如汽车属性的变化,从以前的交通工具到现在人车互动,汽车不止于发挥代步功能,通过多样化功能让汽车变得更“有趣”、发挥更大价值,不同企业之间也会打造不同的智能网联汽车,因此在伴随行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智能网联汽车。从初期自动驾驶十分火热,然而当意识到汽车是否足够安全承载着社会治理规则乃至人民生命财产时,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是否合适需要慎重思考,而后发现智能化商用车会比乘用车先一步落地应用,再到当前智能座舱系统的提出,我们会发现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社会治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再讲到落地应用

相比于乘用车,商用车自动驾驶落地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无人配送、干线运输等多个场景都出了智能化汽车的身影。在一汽体系下,启明信息也与红旗、奔腾、大众等整车企业联合推出智能乘用车和商用车,更好的服务于车主。

当前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仍有很多未知亟待探索,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想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从近几年政策发布到产业渐渐完善、繁荣,再到不断的商业化落地应用,中国的网联技术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正从一次又一次研发、测试中,从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从一个又一个创新点的出现而走向成熟。启明信息也提到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以技术创新为基石,结合社会发展、大众需求以及行业趋势,凭借自身的能力为中国智能网联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审核编辑:郭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