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崛起,RISC-V有哪些新的成长动力?

嵌入式技术

1362人已加入

描述

“大门关闭前,总要留个窗户”。对于RISC-V的快速发展,业内多数认为它的确是应对半导体管制的一条路径。不过,尽管此前多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但随着性能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生态不断构建,RISC-V的商业化价值将逐步凸显。

RISC-V有哪些新的成长动力?如何继续做大做强?

高速成长,为什么是RISC-V?

纵观芯片史上的指令集架构,开源指令集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比如一度被业内认为可以比肩ARM、X86、成为全球三大主流架构之一的MIPS。可谓风靡一时,但随着新应用的崛起和对手的激烈竞争,最终还是难逃一声叹息。

反观RISC-V,十二、三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开放架构优势固然被业界认可,并且在其他架构存在不授权或不供应等风险的背景下,RISC-V架构也被认为是本土芯片换道超车的机遇。那么,除此之外,打造一个成功的指令集架构生态还需要哪些努力?还有哪些成长驱动力?

Calista Redmond表示,在过去的50多年,确实有不同的指令集架构曾经出现过,但是只有两种指令集架构与众不同,并且站稳了脚跟,这就是X86和ARM架构,原因就是它们在工作负载、规模以及纵向的整合能力方面表现突出。

她指出,移动终端的计算方式不同以往,在这个新的时代,一个指令集架构是否能够成熟丰富,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是生态的建立,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能够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参与其中;其次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即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参与者提供经济利益和增长空间;最后是指令集架构本身的问题,包括架构的灵活性、性能、功耗等方面。

在当前的指令集架构中,开放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指令集架构的开放,指的是允许任何人自由使用、修改和定制,使得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避免深度捆绑带来的局限性;合作则是指令集架构与不同的合作伙伴和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各方合作,共同推动指令集架构的发展,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

Calista Redmond指出,一种架构被多方所拥抱、采纳,历来是以波浪式的方式所进行的。有的公司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的公司愿意做 “等待者”,他们要看到更多同类型公司采纳,才会有意愿进行投入;还有的公司是“后来者”,要在整个生态系统建立之后才会迈出脚步。

对于多数公司来说,被客户推动是最大因素,比如客户提出的授权条款、兼容性等要求,能够带来最大的影响力,也是他们选择新架构的驱动因素。

异构崛起,RISC-V扮演什么角色?

通用算力+AI算力驱动的多样性计算时代正在到来,在未来的异构算力中,RISC-V将扮演什么角色?主要有哪些增长潜力?

包云岗表示,AI算力需求确实在不断增加,但同时要注意到,AI算力的增长离不开通用计算的支持。一个复杂的应用不仅仅涉及AI计算,还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计算任务。以自动驾驶为例,自动驾驶芯片不仅需要具备AI加速能力,还需要通用高性能CPU的支持,这种组合才能满足包括自动驾驶系统在内的复杂应用场景需求。

此外,在支持大模型运算时,数据迁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数据量远大于单个算力卡的存储容量,因此需要在CPU和算力卡之间进行大量的数据迁移,这其实对计算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高性能处理器如果具备更好的I/O加速能力、数据搬移能力,就可以加速这类大模型训练的场景。

在这两种典型的算力需求增加的场景中,RISC-V其实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供高性能的RISC-V架构,有助于在更多领域创造新的架构,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比如将RISC-V单元和AI加速器集成到一颗芯片中,就不再需要通过PCIe等总线进行长距离的数据迁移。在一颗芯片内部,带宽还可以得到数量级的提升,这将为我们带来许多创新机会”。包云岗强调,“我相信RISC-V的开放性能够带来更多创新机会,满足不断增长的算力需求,在各个领域实现更高效的计算。”

短板面前,更需共建生态

尽管应用百花齐放、商业落地也在摸索中积极前行,但不可回避的是,RISC-V仍存在短板,比如工具链不完善、应用软件生态不够丰富等。如何提升这些短板、进一步促进RISC-V的生态壮大?

武延军表示,早期的RISC-V应用主要集中在嵌入式领域,以微控制器(MCU)为代表,当时的生态非常小。随着处理器能力不断升级,应用越来越丰富,面向PC、甚至服务器的处理器也诞生了。也就是说,只有处理器能力不断提升,才会有大量软件可以运行,才会真正显现出生态的影响力。

工具链是软件开发中的关键一环,对芯片来讲,必须要有编译工具链才能把它的指令集特性发挥出来。而工具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厂商自己开发,提供的是私有的工具链;另一种是行业共同打造一个公共的工具链,这对RISC-V来说是更为适合的一种方式。

他以中国科学院在做的RISC-V原生操作系统为例,除了要做Linux Kernel适配之外,最主要是做相应的编译工具链,已经在GCC、LLVM(开源编译器框架)上做了大量的指令集相关后端的实现。同时,跟随RISC-V国际基金会标准进程提供相应的参考实现,让行业伙伴在讨论标准时有据可依,甚至可以给标准制定过程反馈问题,促进完善。目前看来,工具链的参与方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完善。现在大家也都意识到,工具链应该共建,共同推动RISC-V生态发展。

在全球的开源软件生态方面,RISC-V的步伐在加快。包括Google的Android开源版本AOSP、openEuler等,都已将RISC-V作为官方支持的指令集标准规范。

“这可能是以前看不到的景象,但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们陆续看到了,很多知名开源社区、开源操作系统发行版都在支持RISC-V。RISC-V在软件生态建设的路上,以后会越来越快”。武延军表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希望能把基础软件做成RISC-V的‘数字公共品’,持续打造RISC-V基础软件生态。”

五种商业模式,存在变革机会

当前,多数初创企业仍采用传统开发模式和商业模式,开源RISC-V所蕴含的价值被充分挖掘了吗?RISC-V更大的商业机会到底在哪里?包云岗认为,大致存在以下五种商业模式:

第一种是复制传统的ARM模式,创业公司有机会成立RISC-V IP公司,提供自研的IP核或Chiplet。

第二种是针对高价值、高性能领域(比如服务器、自动驾驶等),通过自研处理器核、Chiplet和SoC,可省去高档次ARM IP核高昂的授权费,并且可自由定制和扩展。

第三种是面向某个特定的量大的应用场景。由于RISC-V允许灵活定制和扩展,初创企业可以自研或基于开源RISC-V处理器核开发专用芯片。比如中科蓝讯基于RISC-V的TWS耳机芯片,一年有将近10亿的出货量,营收超过十几亿,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第四种是类似于TI的方式,做平台型企业。由于RISC-V允许企业灵活定制,因此有机会参考TI模式创建一个平台型公司,为中小用户提供“一站式芯片设计服务”,满足面向千亿量级IoT场景的成千上万种定制芯片需求。

第五种是复制开源软件领域的商业模式,典型代表就是Linux+RedHat模式,即基于开源主线提供高质量的商业发行版,供下游企业使用,RISC-V领域目前还没出现这种模式。基于开源的RISC-V实现(比如香山),有机会成为CPU领域的RadHat,为下游SoC芯片设计企业提供IP产品和设计服务。

包云岗认为,多数初创企业都属于前三种商业模式,基本上是对现有ARM方案的替换,商业模式比较清晰,可以复用现有的芯片开发工具。相应地,这几种模式的竞争也会更激烈。

长远来看,模式四、五还是一片蓝海,存在很大的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机会,若在一些技术上实现突破,可能会对整个芯片设计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并且,可以和前三种模式很好地融合起来,支撑前三种模式的发展。

写在最后

今年年初,RISC-V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选为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理由是“芯片设计正在走向开放,灵活、开源的RISC-V有望成为改变一切的芯片设计”。

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时采用RISC-V架构的芯片数量将增长至800亿颗,届时,RISC-V将占据全球14%的CPU市场、28%的IoT市场、12%的工业市场和10%的汽车市场。

新一轮芯片设计技术与产业变革的浪潮正在到来,这将带来很多新机遇,甚至推动产业重新洗牌。与x86、ARM相比,无论是生态、软件规模还是性能优化程度,RISC-V仍有明显不足。但是,处理器能力的不断增强、软件生态的不断丰富,确实在逐步奠定它不可阻挡的上扬趋势。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